國際佛光會會員信條

我們禮敬常住三寶,正法永存佛光普照。
我們信仰人間佛教,生活美滿家庭幸福。
我們實踐生活修行,隨時隨地心存恭敬。
我們奉行慈悲喜捨,日日行善端正身心。
我們尊重會員大眾,來時歡迎去時相送。
我們具有正知正見,發掘自我般若本性。
我們現證法喜安樂,永斷煩惱遠離無明。
我們發願普度眾生,人間淨土佛國現前。

信,是做人處事的根本。有了堅定的信心,即使有排山倒海之難,我們也能設法克服。清淨的信念在佛教中尤為重要,《華嚴經》云︰「信為道源功德母,增長一切諸善法,除滅一切諸疑惑,示現開發無上道。」《梵網經》也說︰「一切行以信為首,眾德根本。」國際佛光會是一個有理想、有組織的佛教團體,為了凝聚會員的力量,達到崇高的宗旨,我們將佛光會員應有的信念,列為八項條款,於每次開會時大聲宣讀。現在將其意義闡述如下,希望各位能藉著口誦心維,將這些信條貫徹在日常生活當中︰

佛、法、僧之所以稱為「三寶 」,乃因其為宇宙世間帶來光明,為無量眾生添增喜樂,使我們解脫倒懸,得大自在。佛陀在鹿野苑度五比丘時,佛陀是佛寶,四諦、十二因緣、三法印是法寶,五比丘是僧寶,此三者是「最初三寶 」。佛滅後,梵音沉寂,聖僧漸凋,最初三寶已不復見,因此以土塑木雕、金屬塑像為佛寶,三藏十二部經為法寶,受具足戒之比丘、比丘尼為僧寶,此即「常住三寶 」。但就廣義而言,人人皆有佛性是為佛寶,人人都有平等無差別的法性是為法寶,人人都有喜好清淨和樂的心性是為僧寶,此名「自性三寶 」。如今,去佛時遙,世人有賴常住三寶,才能體證潛藏於內的自性三寶,常住三寶也因而成為佛教在世間的具體形象,所以大家均應誠心禮敬。尤其佛光會員負有弘法利生的崇高理想,對於常住三寶,更應恭敬護持,凡發揚常住三寶之事,大家共襄盛舉;凡詆毀常住三寶之舉,大家同聲唾棄。果能如此,必能使佛光普照,廣利眾生;法水長流,被及三世,其功德自是不可限量!

佛教有上座部佛教、大眾部佛教,有藏傳佛教、中國佛教。在許多宗派裡,有南傳的宗派、北傳的宗派;有顯教的宗派、密教的宗派。國際佛光會所倡導的佛教則是從佛陀以來一脈相傳,具有普遍屬性的「人間佛教」。

過去佛陀說法,主要的地點在人間,主要的對象是人類,主要的內容是指導人們如何將修行落實在日常生活上,所以經典中對於個人生活美滿、家庭幸福之道論述頗多,後人稱為「人間佛教 」,旨在彰顯佛教的人間性格。至於所謂的「出世佛教 」,是佛陀最初順應當時少部分修持苦行的行者所說;而「山林佛教」則是在中國古代君王體制下產生的特例,並非佛意。

一己之不修,一家之不齊,盍能奢言國富民安、世界和平?不論屬於何宗何派,我們佛光會員都是在佛陀的信仰之下,從事弘揚佛法、利濟有情的千秋偉業,因此大家對於佛陀的人間佛教應信受奉行,以期建立幸福的佛化家庭,成就輝煌的佛化事業,擁有美滿的佛化生活,積集具足的修道資糧,並以此功德散播一切眾生,回向無上菩提。

由於佛光會具足現代化和信仰普及的特性,佛法的種子得以普灑五大洲。而且在「尊重與包容」理念的推動下,萬千佛光會員懷著歡喜與融和的菩薩精神,積極在全球各地闡揚人間佛教。令人鼓舞的是,今天佛光會員四句偈-「慈悲喜捨遍法界,惜福結緣利人天,禪淨戒行平等忍,慚愧感恩大願心。」已成為大眾日常生活中的普遍修行。每次飯前,會員們亦都以合掌持念佛光會員四句偈來提醒自己,效法四大菩薩,發揚悲智願行的利他善舉,期許自己化為人間的一股暖流,為全人類社會帶來溫馨和樂,為國家帶來光明安泰。

人,無法離群索居,所以我們必須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求取和諧,才能共享安樂。

常聽大家感嘆「做人難,人難做,難做人 」,其實就因為做人難,我們才要更積極地學習如何做人。太虛大師說︰「人成即佛成,是名真現實。」修道無他,主要就是在「處難處之人,做難做之事 」,如果我們能把群我之間的問題解決,還有什麼不能做到的事呢?

群我之間所以不能協調,一言以蔽之,就是自己的恭敬不夠。古德云︰「愛人者,人恆愛之;敬人者,人恆敬之。 」如果我們能易地而處,本著你大我小、你樂我苦、你有我無、你好我壞的態度,以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等方法來攝受對方,一定能左右逢源,皆大歡喜。

經云︰「佛法在恭敬中求。」我們處在一個同體共生的世間裡,唯有大家心存恭敬,彼此合作,才能共創美好的明天。

七佛通戒偈云︰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」所以,什麼是佛教的修行呢?簡而言之,就是端正身心。

《華嚴經》云︰「心如工畫師,能畫諸世間。」我們的心如同畫師,心存清淨的畫師畫出諸佛菩薩的境界,內懷惡念的畫師畫出魑魅魍魎的景象。佛教裡所謂的「四無量心 」,就是希望我們能以慈悲喜捨的畫筆,為世間增添色彩。

在《四十二章經》中,佛陀曾說︰「弟子去吾數千里,意念吾戒,必得道。在吾左側,意在邪,終不得道。其實在行,近而不行,何益萬分耶? 」心好,還要行直。所以古德作「功過格」日日反省,世界各地的童子軍也奉行「日行一善」的美德,我們佛光會員都是有志一同的社會精英,怎能妄自菲薄?舉凡鼓勵安慰,給人信心;點頭問好,給人歡喜;協助幫忙,給人希望;舉手之勞,給人方便,都是我們隨手可做的善事。如果大家能養成習慣,內外一如,必定能為整個社會帶來無限的光明。

俗謂︰「登高必自卑,行遠必自邇。」群我修行、心存恭敬、慈悲喜捨、日行一善等等都不是徒喊口號,虛應故事,我們應率先從本會會友身上做起。尤其在目前科技進步、交通發達的時代裡,天涯有若比鄰,整個世界儼如一座地球村,佛光會員經常來往於國際之間,如果大家都能本著尊重會員大眾的精神,抱持「四海之內皆兄弟」的胸懷,來時歡迎,去時相送,必定能縮短彼此的距離,增加情誼的交流,提升團結的信念,促進會務的健全。

正知正見是做人處事的根本,也是佛弟子應該具備的條件,因為有正確的知見才會有正確的行為。尤其今日社會中,邪說紛紜,許多人因為不能明辨是非,誤信邪師異端而深受其害,在痛心疾首之餘,希望佛光會員們都能擔負起破邪顯正、利益眾生的重責大任。

我們如何培養正知正見呢?佛教是正覺知的真理,深切了解佛法的意義,自然能具備正知正見。像佛教裡「善惡業力」的主張,打破過去長久以來宿命的觀點與神權的迷信,「因緣果報」的說法則與現代科學不謀而合,在在證明佛法亙古今而不變的特質;「四聖諦」與「三法印」不但洞徹宇宙人生的實相,也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;而「佛性本具」的論點更是獨具慧眼,不僅總括一切佛法,也為眾生點燃希望的明燈。

《華嚴經》云︰「心、佛、眾生,等無差別。」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將佛性本具的真理闡述得最為貼切︰「佛,猶覺也;分為四門︰開覺知見,示覺知見,悟覺知見,入覺知見………汝今當信︰佛知見者,只汝自心,更無別佛。蓋為一切眾生,自蔽光明,貪愛塵境,外緣內擾,甘受驅馳;便勞他世尊,從三昧起,種種苦口,勸令寢息︰莫向外求,與佛無二,故云﹃開佛知見 ﹄。吾亦勸一切人,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。世人心邪,愚迷造罪,口善心惡,貪瞋嫉妒,諂佞我慢,侵人害物,自開眾生知見;若能正心,常生智慧,觀照自心,止惡行善,是自開佛之知見。」

經云︰「能善分別諸法相,於第一義諦而不動。」如果大家都能多聞薰習,反觀自照,開發正知正見,破除顛倒妄想,使六根不染萬境,般若本性現前,就不枉今生為人,得聞佛法了。

斷惑證真,常樂我淨,並不是來生之事,我們應該當下體證!所謂「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,現在種種譬如今日生。」學佛最重要的是把握每一個當下,勤息煩惱,集合小悟,久而久之,自然會有遠離無明、大徹大悟的一天。

惑障苦惱,類別甚多,但究其根本,多從心緣五欲六塵,比較、計較而來,所以《大般涅槃經》中說︰「一切屬他,則名為苦;一切由己,自在安樂。」除自他,以法為樂,自然喜樂現前,曠達無礙。在《維摩經》中,維摩大士勸諸天女︰「樂常信佛,樂欲聽法,樂供養眾,樂離五欲,樂觀五陰如怨賊,樂觀四大如毒蛇,樂觀內入如空聚,樂隨護道意,樂饒益眾生,樂敬養師,樂廣行施,樂堅持戒,樂忍辱柔和,樂勤集善根,樂禪定不亂,樂離垢明慧,樂廣發菩提心,樂降伏眾魔,樂斷諸煩惱,樂淨佛國土,樂成就相好,故修諸功德。樂莊嚴道場,樂聞深法不畏,樂三解脫門,不樂非時;樂近同學,樂於非同學中心無恚礙;樂將護惡知識,樂親近善知識;樂心喜清淨,樂修無量道品之法,是為菩薩法樂。」天女聞後,悉皆歎言︰「吾有法樂,不復樂五欲之樂!」

可見世間苦樂、迷悟只在一念之間,如果大家能隨時注意現前的身口意業,必能去除煩惱無明,顯現真如自性,度過法喜安樂的人生。

淨土是人人欣樂的境界,我們如何修行,才能到達淨土佛國呢?佛陀曾說︰「眾生之類,是淨土行。」意即︰唯有勤度眾生,才能證得淨土,因為離開眾生,就沒有淨土可言。當菩薩發心化度眾生時,就是佛國淨土的現前。所以,佛陀又進一步開示︰直心、深心、菩提心、六度行、四攝法、方便、三十七道品、回向心、去除八難、自行守戒、不譏彼闕、十善等都是菩薩淨土,並且說︰「若菩薩欲得淨土,當淨其心,隨其心淨,則國土淨。」舍利弗聞言,心中納悶︰難道佛陀心有不淨,為什麼娑婆世界如此惡濁?佛陀知道他的想法,於是以足趾按地,即時三千大千世界珍寶嚴飾,佛陀告訴舍利弗︰「我佛國土常淨如是。」原來我們之所以見娑婆為穢土,是因為自己心有高下,而諸佛菩薩因一切眾生悉皆平等,深心清淨,所以能見此土清淨。

經云︰「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。」佛光會員應和光接物,普度眾生,當外在眾生度盡的同時,內在貪瞋愚癡的眾生也將轉為菩提眷屬,果能如此,則何處不是淨土佛國?

如果各位都能奉行這些信條,必能淨化自己,利濟有情,廣結善緣,修持圓滿,成為人人歡迎的人間菩薩。

往上